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内科急危重症杂志》 > 1999年第1期
编号:10219514
尾状核头部出血的诊断问题探讨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内科急危重症杂志》 1999年第1期
     作者:崔万森 宋文英

    单位: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附属医院, 张家口 075000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内科急危重症杂志JOURNAL OF INTERNAL INTENSIVE MEDICINE1999年 第5卷 第1期 Vol

    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, 基底节区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类型, 其中以壳核及丘脑部位出血为多见, 而尾状核头部出血较少见[1], 临床上单纯根据病史和体征很难作出正确诊断, 或经常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, 自从CT用于临床, 对其有了新的认识。 现将我们收治的20例尾状核头部出血分析如下。

    临床资料

    20例中, 男12例, 女8例, 年龄34~62岁, 平均51岁。 有高血压史16例。 动态下发病18例, 静态下发病2例。 表现为头痛20例, 呕吐13例。 脑膜剌激征阳性18例, 意识障碍11例, 轻偏瘫3例。 头颅CT检查: 左侧尾状核头部出血9例, 右侧尾状核头部出血11例, 血肿直径0.8~2.2 cm, 血肿破入脑室18例。 9例作了腰椎穿剌, 均为血性脑脊液, 经治疗20例均好转出院。

    讨 论

    发病机理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仍是主要原因, 尾状核头部及外缘由中央长动脉供血, 内侧面由中央短动脉供血[2], 而中央动脉是由大脑中动脉发出, 其承受的压力与颈内动脉相当; 且中央动脉较细长、 管壁较薄, 并以锐角发出, 故难以承受过大的压力。 在上述解剖基础上, 或由于动脉硬化而形成粟粒状小动脉瘤, 在一些外因作用下(如情绪激动、 用力等), 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而引起血管破裂出血。 Weisberg[1] 曾报告8例尾状核头部出血、 经4条血管造影, 其中4例证实为中央动脉瘤破裂所致。

    诊断问题 尾状核头部与脑室接近, 血肿易穿破脑室壁破入脑室, 引起继发性脑室出血, 而又很少累及锥体束, 定位体征无或少见, 故临床表现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, 很难及时作出正确诊断。 如遇有此类型病例应及早行头颅CT检查, 并需除外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, 经头颅CT确诊后可不必行腰穿检查。尾状核出血分为Ⅲ型: Ⅰ型为血肿局限于尾状核, 无脑部定位体征; Ⅱ型为血肿破入脑室并向后方扩展, 可有意识障碍及轻偏瘫; Ⅲ型血肿扩展到内囊并穿破脑室, 有高度的意识障碍和四肢肌张力增高[3]。 本文20例均为Ⅰ或Ⅱ型。 尾状核头部出血后致残率较低, 预后一般良好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 Weisberg LA. Caudate Hemorrhage. Arch Neurol, 1984, 41(9):971.

    2 蔡德享主编. 脑血管解剖与疾病. 哈尔滨: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 1986. 51-54.

    3 陈 谅, 王希福. 尾状核头部高血压脑出血.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, 1986, 19(1):21.

    1997-09-22收稿 1998-10-29修回, http://www.100md.com